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寻访水电一局抗美援朝老兵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时间:2020-10-29 17:12

寻访水电一局抗美援朝老兵:抗美援朝战争精神永不灭

中国电力新闻网通讯员 粟丽 刘思宇

  中国电建水电一局参加过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老战士,健在的共有48名,他们平均年龄已达90岁。在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水电一局记者寻访了部分老战士,以铭记历史、致敬英雄。

  “给我发残疾证,我不要”

  “不想回来了,就想和死去的战友,留在那里”

  “现在让我上战场,我还能去”

  ……

  在寻访中,老英雄们回忆起战时的点滴,几度哽咽、无法言语。

老战士(上:杨增文、岳德祥;中:王宗美、江山;下:郑宝经及其奖章)

  “给我发残疾证,我不要,不能要”

  杨增文如今已86岁,1951年,他作为一名通讯兵入朝参战。在去前线的途中遭遇飞机轰炸,他们躲进了防空洞,在炮弹穿过防空洞时,杨增文正好站在洞口,千钧一发之际,他头往后一仰,炮弹从他的左耳擦过,他的耳朵以及身旁一名战士的双眼被炸伤,其余洞内12名突击班战士全部阵亡。后来,杨增文和双眼被炸伤的战士互相搀扶着,继续下阵地。

  那时的杨增文,才16岁。从鸭绿江到战争前线的这段路,他们走了一个多月,白天有飞机轰炸,只能选择晚上行走。为了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夜间行军速度自然是加快不少,不少战士的腿都走肿了,脚上布满血泡,随军的小护士看着这样的场景,剪下自己的头发穿在针上,开始为战士们处理血泡,以致于后来很多小护士的头发都被剪没了。

  到达前方阵地后,杨增文和另外一名架线通讯兵一起,负责战地通讯联络工作。

  “那天飞机又来轰炸,架线通讯兵拉着我喊卧倒卧倒,再起来的时候,人没了,找不见了,一点都没了……”因为他会暗语、熟记密码本,架线的通讯兵为了保护他而牺牲。“后来组织给我发残疾证,我不要,不能要”,杨增文认为,他的幸存是战友用生命换来的,残疾证他不该要。

  “不想回来了,就想和死去的战友,留在那里”

  岳德祥如今已89岁,19岁时入朝作战,负责物资押运和后勤补养。

  “去的时候我以为回不来了。后来也不想回来了,就想和死去的战友,留在那里。”岳德祥参加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这场战役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每每提及都泪流不止。

  “吃不饱啊,没有力气。”岳德祥说,那时候战士们只有炒面没有水,他们就到朝鲜老百姓家找水喝,“顶水,顶水”老百姓比划着,战士们也听不懂,几番“沟通”后,才明白原来是井水,战士们用随身携带的铝壶往阵地上一遍一遍地运送,才得以维持下来。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战争中,后勤补养十分关键,而作为物资押运员,岳德祥在物资运送途中也遭遇了很多危险,但更多的是无奈,尤其飞机肆虐轰炸时,为了保护物资不暴露,他们不敢回击,只能眼睁睁看着战友们倒下。

  “那个时候,就只想打倒敌军,保家卫国,谁都应该,不然我们也会像朝鲜一样。”带着这样的决心,哪怕最后整个连只剩他一个人,岳德祥也在坚持战斗,圆满完成了物资运送任务。

  “一口炒面,一口雪,巾帼直面残酷战争”

  王宗美今年89岁了,1950年入朝参战,负责部队会计和后勤保障工作。

  “我是随时做好牺牲的准备了。”王宗美从踏入鸭绿江那一刻起,就没想过活着回来。跳车躲炸弹,她经历过;物资被炸毁,她经历过;徒手扛炮弹,她也经历过。

  为了将炮弹及时运送到阵地,她主动请缨挺身而出,一口炒面,就着一口雪,王宗美和其他女战士一起扛起炮弹就往阵地冲,公路和桥梁被炸毁,她们只能走树林里的小路,但这也躲不过敌机的轰炸。

  “今天还和老马一起,明天人就没了,战争真是残酷的呀……”王宗美想起牺牲的战士,泣不成声。但是看着如今国富民安、山河无恙,王宗美脸上又多了几分欣慰,“毛主席使我们站起来,邓小平使我们富起来,习主席使我们强起来,如今我们的生活都挺好的。”王宗美无限感慨道。

  回国后,王宗美担任部队文化教员,给战士们上课、教他们知识。之后转业加入到水电一局,如今一家三代都在一局。

  “一天一麻袋绷带,都不够用”

  “卫生兵!”

  “到!”

  现年86岁的江山,是一名卫生兵。16岁参加抗美援朝,每天从一线阵地抢救伤员,再运送回医院。在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这不是电影画面。

  “一天一麻袋绷带都不够用,伤员太多了。”江山回忆道,“没办法,就用树枝一绑、布条一扎,再用担架运到车上。”江山说,护送伤员的路途十分凶险,车只能在夜间走,因为车里听不到飞机声,为了保护伤员,战士们每隔30米站一个人,“飞机来了一个传一个,传到开车人那里放信号枪,赶紧躲起来。”就这样,江山和战友们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伤员的救治工作。

  除了炸伤、枪伤、烧伤,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还有很多冻伤。对赴朝作战的志愿军战士来说,最难克服的困难,就是当时的寒冬。对于江山和其他卫生兵来说,冻伤的救治同样充满了挑战,因为物资匮乏、条件有限。

  “一是不怕苦,二是不怕死。”江山说,这就是战士们的精神,面对寒冬、面对敌人,他们用顽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

  “现在让我上战场,我还能去”

  郑宝经已经95岁了,家住6楼水电小区,每天上下爬两次楼梯,依旧面不改色,身体十分健朗。初见他的第一眼,便被他帽子上的“装饰品”所吸引,那是他亲手雕刻并缝制上去的桃核。

  “我是拉大炮的,专门炸碉堡的炮。”郑宝经一脸自豪地介绍着他的工作。他1953年入朝作战,担任司机班长,“不开车的时候就扛枪,不扛枪就干别的。”他从不让自己闲下来,能多干就多干,将全部力量投入到一线阵地。

  郑宝经参加了上甘岭最后一战,当问到他是否害怕时,他这么说:“一开始也害怕,真正打起来的时候就不怕了,敌人有枪,我也有枪,尤其是看着身边的战友倒下了,那一刻只想往前冲。”停了一会儿,他继续说:“现在让我上战场,我还能去”。

  后来停战后,郑宝经跟着部队一起,留在朝鲜参加战后的恢复和建设工作,一直到1956年回国。

  “娃娃们,你们要戴着,戴到100岁啊!”采访结束后,郑宝经给记者们送上了精心雕刻的桃核,祝愿她们长命百岁。

  据了解,停战后,一部分战士回到国内,一部分战士留在朝鲜参加战后的恢复和建设工作。1958年及后来的一段时间,大批抗美援朝回国老战士在组织的安排下,转业加入到水电一局的建设大军中,先后在桓仁水电站、白山水电站等多座具有一局烙印的大型水电站奉献了智慧和汗水,他们将不畏强敌、顽强拼搏的抗美援朝精神,与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的一局精神紧密结合,携手开启了水电一局的辉煌篇章。其后辈子孙也纷纷加入水电一局大家庭,涌现出了许多“水二代”、“水三代”,将其伟大精神代代相传。

  后记:本次寻访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部分水电一局离退休老职工,近距离“触碰”这段气吞山河的壮烈历史,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冲击。在心痛和敬佩之余,这种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也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如今山河已无恙,祖国日益繁荣昌盛,前路坦阔,吾辈更当自强,面对困难和挑战,应以敢于斗争、敢于牺牲、敢于胜利的精神,迎难而上,奋勇向前!

责任编辑:张媛媛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