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观点

从《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看能源企业转型路径

来源:中国石油报 时间:2024-09-12 15:39

从《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看能源企业转型路径

聂凡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能源转型已成为各国实现碳中和与近零排放目标的关键路径,能源供给与需求双侧推动能源利用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

  自“双”目标提出以来,我国从战略、政策、技术、产业、消费等层面谋篇布局,经济社会发展“含绿量”持续提升,从能源生产到能源消费,能源绿色化、低碳化转型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

  当然,在转型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例如,当前我国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仍然较高,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全球环境和气候议题政治化趋势增强,世界绿色贸易壁垒增高,全球绿色转型在波折中前进。

  今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我国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了部署。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与推进“双”目标彼此相依、互相促进,是实现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在能源安全新战略提出10周年之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书中全面系统地宣示了我国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的能源转型政策主张,充分展现了我国近年来能源低碳绿色转型的成就,同时描绘了未来在能源消费、能源供给、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国际合作方面的目标和期待。

  《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还提出了我国能源转型的五大原则理念:坚持人民至上,体现了能源转型应立足于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来谋划和推进改革;坚持绿色低碳,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以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立足国情,即要以能源安全为基本出发点,在此基础上稳妥推进能源转型;坚持创新引领,即以新生产力促进能源转型,并带动经济社会向稳向好发展;坚持开放合作,则对外表达了我国携手各国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坚定主张。

  中国石油作为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推进实现“双”目标、推动能源绿色转型是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面对世界传统能源行业正加速驶入绿色低碳转型轨道,以及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人类共同挑战,2021年,中国石油将“绿色低碳”纳入公司发展战略体系,并提出了“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总体部署,发布“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3.0”,坚持油气并举,不断推动油气增储上产,增强油气保供能力;积极部署可再生能源发电、供热项目,推进向涵盖石油、天然气、热能、电力和氢气的综合能源供应商转变。

  油气生产与加工工业既是能源的生产者,也是能源消费大户。近年来,中国石油上下游企业秉持节能是“第一能源”的理念,大力推进节能改造和清洁用能替代,提升自身低碳零碳能源消费占比,全力降低能源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强度。面对碳排放双控形势要求,中国石油建立了“1+3”碳排放管理制度体系,以绩效约束和碳成本考核倒逼企业推进节能降碳。2021年,中国石油启动“绿色企业”创建行动,为实现国家和行业能源转型、工业节能、减降碳的目标,正向激励企业推进生产清洁化、能源低碳化、资源节约化改造,鼓励企业在发展绿色低碳新事业、向社会提供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方面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中指出,要加快构建能源供给新体系,促进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协同发展。

  面对我国“贫油少气”资源禀赋,中国石油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己任,加大非常规、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并持续加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科技创新,部署油气节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新方法研究,围绕燃料替代、原料替代、工艺替代,积极探索油气生产加工低碳零碳流程再造,大力推进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产业化,并以数字化技术赋能生产升级。

  秉承开放合作的原则,中国石油深度参与油气行业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在国内,发起成立了“中国油气企业甲烷控排联盟”,与主要油气生产、输送、分销企业共同打造高质量、开放性的甲烷排放管控技术经验分享与合作平台。国际上,中国石油作为油气行业气候倡议组织(OGCI)在中国的唯一成员,积极参与CCUS商业化路线图、油气行业低碳路径等的研究,在全球气候治理格局中发出中国声音。今年,中国石油签署《石油和天然气脱碳宪章》(OGDC),与国际油气公司一道积极推进油气绿色低碳生产实践,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贡献中国石油的智慧和力量,彰显中国企业的责任担当。

  当前,全球能源转型进展相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要求而言仍旧缓慢,全球能源转型压力仍在。《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为我国能源未来的发展锚定了更明确的目标,也坚定地回应了世界对中国能源转型的关切。展望前路,推动能源转型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越往前走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只有坚持创新引领、开放合作,才有望在这场全球性变革行动中实现突围。(作者单位:安全环保院低碳与节能技术研究所)

  责任编辑:余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