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能源热点

中电联预测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将增6%左右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4-02-02 14:29

中电联预测2024年电力供需形势:

用电量增长6%左右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期间供需总体紧平衡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苏伟

  1月30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召开年度电力供需形势新闻发布会,中电联新闻发言人、秘书长郝英杰发布《2023-2024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报告综合考虑了电力消费需求增长、电源投产等情况,预计2024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总体紧平衡。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期间,在充分考虑跨省跨区电力互济的前提下,部分省级电网电力供应偏紧,部分时段需要实施需求侧响应等措施。

2023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首次超过火电装机

煤电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比例首次低于40%

  根据报告,2023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9.22万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6539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7%,增速比2022年提高3.1个百分点。2023年,全国31个省份全社会用电量均为正增长,其中,海南、西藏、内蒙古、宁夏、广西、青海6个省份同比增速超过10%。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6.9%、4.3%、8.1%和5.1%。

  电力生产供应方面,根据报告,截至2023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9.2亿千瓦,同比增长13.9%;人均发电装机容量自2014年底历史性突破1千瓦/人后,在2023年首次历史性突破2千瓦/人,达到2.1千瓦/人。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在2023年首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占总装机容量比重在2023年首次超过50%,达到53.9%。煤电总装机11.6亿千瓦,同比增长3.4%,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为39.9%,首次降至40%以下。全国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装机规模从2022年底的7.6亿千瓦,连续突破8亿千瓦、9亿千瓦、10亿千瓦大关,2023年底达到10.5亿千瓦,同比增长38.6%,占总装机容量比例为36.0%,同比提高6.4个百分点。

  根据报告,2023年电力生产供应呈现两个明显特点:一是电力投资快速增长,非化石能源发电投资占电源投资比重达到九成。二是新增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超过2亿千瓦。从分类型投资、发电装机增速及结构变化等情况看,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趋势持续推进。

  从整个电力供需情况来看,2023年,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电力保供取得成效。年初,受来水偏枯、电煤供应紧张、用电负荷增长等因素叠加影响,云南、贵州、蒙西等少数省级电网在部分时段电力供需形势较为紧张。夏季,各相关政府部门及电力企业提前做好了充分准备,迎峰度夏期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总体平衡,各省级电网均未采取有序用电措施,创造了近年来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最好成效。冬季,12月多地出现大范围强寒潮、强雨雪天气,电力行业企业全力应对雨雪冰冻,全国近十个省级电网电力供需形势偏紧,部分省级电网通过需求侧响应等措施,保障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预计2024年新增发电装机将再次突破3亿千瓦

新能源发电装机有望首次超过煤电装机

  综合考虑宏观经济、终端用能电气化等因素,中电联预计2024年全年全社会用电量9.8万亿千瓦时,比2023年增长6%左右。预计2024年全国统调最高用电负荷14.5亿千瓦,比2023年增加1亿千瓦左右。

  电力供应方面,在新能源发电持续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中电联预计2024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将再次突破3亿千瓦,新增规模与2023年基本相当。2024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预计达到32.5亿千瓦,同比增长12%左右。火电14.6亿千瓦,其中煤电12亿千瓦左右,占总装机比重降至37%。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合计18.6亿千瓦,占总装机的比重上升至57%左右;其中,并网风电5.3亿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7.8亿千瓦,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装机规模将超过煤电装机,占总装机比重上升至40%左右,部分地区新能源消纳压力凸显。

  在充分考虑跨省跨区电力互济的前提下,中电联预计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期间,华北、华东、华中、西南、南方等区域中有部分省级电网电力供应偏紧,部分时段需要实施需求侧响应等措施。

  为切实做好今春及后续电力保供工作,全力保障大电网安全稳定,守好民生用电底线,中电联建议,扎实做好电力安全供应工作,特别是做好一次能源跟踪监测、负荷预警和灾害应急机制建设,统筹做好源网规划建设,提升电源供应能力,挖掘输电通道能力,拓宽需求侧响应覆盖范围。加快建立健全市场化电价体系,包括落实好煤电“两部制”电价政策,加快完善新能源参与市场交易电价机制,加快推进绿色电力市场建设。中电联还建议,加快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一是加强新型电力系统顶层设计,二是统筹推进新能源大基地建设,三是统筹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四是推动电力领域科技创新。

责任编辑:高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