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能观察

专访 | 编纂工业史是大事好事,也是难事急事

来源:《能源评论》 时间:2023-09-04 14:24

——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路耀华  

  726日,8卷本大型编年体史书《中国电力工业史》丛书新书首发式在京举行。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中电联理事长辛保安,中电联常务副理事长杨昆,国家能源集团董事长刘国跃共同为新书揭幕。该书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牵头、英大传媒集团中国电力出版社组织编纂出版。

  727日,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经联执行副会长、国务院派驻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路耀华接受了《能源评论》的采访,介绍了《中国工业史》《中国电力工业史》编纂工作的发起背景、重大意义,并分享了发起编写工业史的心路历程。他说,编纂工业史是大事、好事,也是难事、急事。 

  《中国工业史》共21卷约5000万字,其中的《中国工业史·电力工业卷》由中电联牵头编写。该280万字,是《中国工业史》首批出版的7卷之一,得到了中国工经联领导、出版专家、电力专家、史学专家的广泛认可,是行业史志编纂出版的典范之一。 

  为更全面深入地总结电力工业发展历史,中电联党委同期组织编纂出版了《中国电力工业史》丛书,共8700多万字。该丛书既是《中国工业史·电力工业卷》的有益补充,又是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电力工业发展、详细记录中国电力工作者奋斗历程的经典书,也是一项具有抢救性质的文化工程。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问:是什么原因让您急切地想要发起编写《中国工业史》这样填补历史空白的鸿篇巨著 

  答 :我是工业战线的一名老兵。刚参加工作时,从事的是煤炭工作;2000年起,受组织派遣到电力企业工作多年,对煤炭、电力工业有着深切了解,对煤炭、电力工人有着深厚的感情,深知煤炭、电力人的勤奋、坚强和拼搏精神,以及他们为国计民生作出的巨大贡献;之后,我又接触了军工、建材、有色、医药等工业企业,加深了对中国工业的了解,以及中国工业对国家兴旺、民族复兴的重大支撑作用。 

  2012年,有位从欧洲访问回国的专家告诉我,欧洲朋友问他中国为什么没有一部工业史?我当时是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所在界别的委员都是在工业领域工作多年的同志。每次在一起座谈讨论,大家都会表现出对自己从事的工业行业和所在工作岗位的满满深情,对中国工业所取得的成就充满豪情,也对未来充满期待。他们的言谈举止让我很受感动。我意识到,编写一部反映中国工业发展历史的丛书很有必要,这也是许多工业界老同志的强烈愿望。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些工业印记淡化、一些工业遗迹消失,特别是老一代工业人衰老过世,这一代人若再不将工业史写出来留给后人,将来再写,付出的代价将越来越大、遗漏的史实将越来越多、遇到的困难将越来越大。我们有责任从事这一工作,担起这个责任。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我联合23位工业界的政协委员,提出了关于编纂中国工业史和建立中国工业博览馆的提案。同年10月,又与国一民同志呈报了由中国工经联牵头组织编纂中国工业史的建议,并获批准。 

  问:后来是如何启动和推进相关工作的? 

  答:20157月,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编纂《中国工业史》座谈会暨签约仪式,启动了《中国工业史》的编纂工作。该丛书由顾秀莲、徐匡迪两位领导同志担任总顾问,十多位在职或离退休的部长任顾问,工信部原部长、中国工经联会长李毅中任编委会主任,许多工业企业的领导任编委会副主任或委员。 

  该项目经过申报、评估等程序,又被列入中宣部“十二五”“十三五”重点图书目录。截至目前,21卷中包括电力工业在内的7卷已经出版,还有2卷(纺织卷、船舶)正在印制,其他各卷也在紧锣密鼓地编纂。我们提出的目标是今年年底完成全部文稿。

  问:我们感觉这一提案建议的实现,体现了天时地利人和。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是的。任何事情的成功,必然存在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利好。《中国工业史》编纂比较顺利,也离不开这三条:国泰民安、盛世修史、众望所盼。否则,进展不会顺利。研究中国历史的专家表示,中国历史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包括中国农业史、中国工业史、中国国防史、中国教育史等。把中国的历史写出来、研究透,铭记前人、激励后人,还是为了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工业史》是第一部记述和反映中国工业发展历程的鸿篇巨著,是填补中国工业历史空白的创新工程,更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和厚植价值观的铸魂工程。现在初步估算了一下,参与编纂工作的同志有1万多人,年龄最大的90多岁,最小的20多岁,可以说是万众一心,共书经

  问:发起并推进这样一个项目并不容易,可否分享一下您个人的感受? 

  答:我只是做了一点自己应该做的工作。如果一定要问个人因素,可能有三个:一是我比较喜欢思考和写作——迄今为止,我一个字一个字写出的书有8200多万字。二是职业生涯让我对工业拥有深厚感情,也可以说是心意使然。三是我国工业门类这么齐全却没有工业史,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去推动这个事情。岁月的钟声不会停止,但历史的记忆却会消失,重要史实如果不记录下来,将来是无法弥补的,这样的遗憾事太多了。

  问:编纂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最难克服的是哪个? 

  答:一开始也可以说是一穷二白。2015712日,在人民大会堂签约时,资金尚无着落。当时,煤炭的“黄金十年”尚未过去。我到一些煤炭企业“化缘”来一些费用,才有了底气,举办了签约仪式。当时,我还总结了五个“参差不齐”:一是参与者对史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参差不齐;二是各工业行业的历史长短参差不齐;三是各工业行业历史资料保存的状况参差不齐;四是参与撰写的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五是各编写单位的领导对编史松紧程度参差不齐。好在最后还是统一了认识,保证了编写工作顺利推进。

  最困难的是资料的收集。修史要坚持最基本的原则——叙事真实、时间准确、论述公正。但有些史料一下子很难收集齐全,有些资料的提供者叙述口径也不一致,有的行业由于机构政策变迁等原因,遗失了不少资料。 

  所以,编纂工业史是大事、好事,也是难事、急事。

  问:中国工业各行业发展历史有长有短,如何将其整理、呈现清晰、规范、严谨呢?请您介绍一下本书的架构和体例。 

  答:史书的编纂统一体例、统一规范和标准非常重要,这也是保障《中国工业史》编纂质量的基本要求。经过充分调研和专家论证,我们确定了《中国工业史》丛书的完整架构、内容划分和卷别等。《中国工业史》确定为21卷约5000万字,包括综合卷、电力工业等。

  《中国工业史》采用章节体形式,按卷、册、编、章、节、目顺序,记载我国工业发展过程。而且各卷以年代为线索,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编纂,即从行业创立起至今追根溯源,反映生产力这一发展主线,以及生产关系变化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过程。

  问:您期待读者尤其是能源从业者,阅读《中国工业史》《中国电力工业史》后,有怎样的收获、启发? 

  答:史书是历史的记载,是大家心血的结晶。我认为,工业史是一座资源储藏非常丰富的“金矿”,有很多历史事实值得挖掘,许多英雄人物值得歌颂,一些历史教训也需要记述,比如一些大的安全事故。但记述的目的是让后来者汲取教训,避免出现同样的事故。总之,秉持尊重事实的原则去治史修史,是我们一开始就考虑的事。 

  至于期待怎样的读后感,我的回答是:中国工业史是中国工人谱写的,过去的成就无比辉煌,未来也必然是中国工人创造的,一定会再创辉煌!

  问:您对史书出版后的预期是什么? 

  答:赞扬的不少,提意见的也会很多。提意见对我们只有好处,不能人家一提意见就不高兴。我对编办的同志说,现在出的工业史是第一版,今后会有第二版,甚至第三版。大家提的意见会在今后版本中修正,让史书写得更好。据我所知,一些经书大典也正在修改,准备出第二版。我们编纂《中国工业史》也要有这样的追求,先不求最好,但务期必成。同时,我们做好了让大家提意见的准备,出第二版的时候再进一步改进完善。

  既有横向区,又有相互联系

  问:您曾在煤炭、电力行业工作多年。以煤炭行业为例,可否谈谈您对我国工业发展历史的理解? 

  答: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标准。煤炭是不可再生能源,过去强调的是“煤炭是工业的食粮”,是“多出煤出好煤,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后来因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环境友好,国家出台了污染治理政策。现在则特别强调煤的清洁利用和保“压舱石”作用。这充分说明了时移势易的道理。对此,煤炭工业都记述了下来,呈现出国家对煤炭行业的政策和相关要求的演进脉络。但是,煤炭行业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是不变的,这是行业的财富。 

  问:您对《中国工业史·电力工业卷》《中国电力工业史》的质量、影响力以及编纂的过程有何评价? 

  答:在史书编纂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规律:出版的速度、质量和管理水平是成正比的。

  《中国工业史·电力工业卷》进度快、质量好,可以排在各卷前列,这和行业积累、基础工作有关。 

  《中国电力工业史》反映了中国电力工业140年发展的重要成就、重要规律和重大突破,填补了中国电力工业历史研究空白,全景式呈现了中国电力工业从筚路蓝缕到全球领先的创新、创业、创造历程,是电力人自己的《史记》。 

  问:近年来,能源行业融合性越来越强,编撰工业史的时候是否对这样的历史脉络有所反映?编辑团队是如何处理分类和融合关系的? 

  答:应该说,工业门类间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大学的学科分类,我认为将来的融合性就越强,学工程的离不开学数字,离不开智能技术。社会越发展,科学技术越发展,不同专业的融合性就越强。一个人光学一个专业,不懂别的专业,就不会有出路,其发展前景也会受到限制。

  从编写工业史来看,也需要处理好“史”与“论”的关系、“行业”与“企业”的关系、“古代”“现代”与“当代”的关系、各工业行业间的关系等。编写的过程虽然不会分得那么清楚,但各卷的角度会有所不同。比如,电力卷、机械卷都写发电机,但机械写的是如何制造,电力卷写的是如何使用,角度完全不同。这就是既有横向区,也有互相联系。

  问:您认为《中国工业史·电力工业卷》以及《中国电力工业史》的出版,将为我国能源电力工作作出哪些贡献? 

  答:以史明志,鉴古知今。能源工业是最基础的工业,所以考虑问题既务实又超前,这种特点是多年积累而成的。《中国工业史·电力工业卷》以及《中国电力工业史》是中国电力工业伟大实践的历史积淀,是中国电力人拼搏奉献的精神图谱,是行业史书文献的出版典范,所以一定能给能源电力行业读者带来思考、启发和精神力量。我了解到,经英大传媒集团推荐,《中国电力工业史》已被中国国家版本馆收藏。 

  特别期待这部凝聚了智慧结晶的巨著,能够吸引新一代电力人遨游历史,并激励他们铭记先辈功绩,传承电力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为我国电力工业高质量发展、为民族复兴谱写新的华彩乐章!

  问:由中国工经联牵头组织实施《中国工业史》编纂工作有什么优势? 

  答:这需要从中国工经联的成立谈起。1988年,在国家经济委员会机构改革时,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工经联的前身——中国工业经济协会应成立。第一任会长由原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吕东担任。1998年,中国工业经济协会改名为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之后,林宗棠部长、徐匡迪主席先后任会长,现在的会长是李毅中部长。这里的“联合会”三个字很重要,所联合的是全部的工业行业协会(联合会)。 

  这些机构有的成立较早,历史悠久;有的是在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组建的,行业特色突出。其领导均由资历深、知识广、有经验的同志担任,他们既熟悉工业,又了解企业。这就为中国工经联上国家有关部委,横联各工业行业协会(联合会)打下了基础。

  编纂《中国工业史》需要各工业系统通力合作,中国工经联便挑起了这个担子。要谈优势,就是纵向可以贯通,横向可以协同。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当前,《中国工业史》的编纂工作在李毅中会长领导下,正在顺利推进。对于每一位参与编纂与审稿的同志而言,这项工作既是组织的托付,也是自己的责任;既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历史的要求。我们要求每一位编审人员一定要站在政治、历史、全局的高度,本着对党和国家负责、对工业历史负责的态度,强化责任担当,不辜负我国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期待,编纂出一部经得起推敲和历史检验的《中国工业史》。程洪瑾 王伟 于丽娜)

责任编辑:杨娜

校对:高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