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能观察

观察 | 从碳博会看“双碳”进程

来源:《能源评论》 时间:2023-09-04 14:24

  611~14日,2023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和成果博览会(以下简称“碳博会”)举行。碳博会现场,从能源产业到日常生活场景,各式各样的减碳产品和方案层出不穷,专家学者各抒己见。透过这场盛会,我们能感知到社会各界正通过科技创新加速推进“双碳”进程。

  本届碳博会以“走向碳中和之路”为主题。共赴碳中和之约,就能源供给侧而言,涉及能源替代和电力系统的深度脱碳;就能源需求侧而言,涉及用能终端的节能提效以及电气化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绿色金融、碳市场等机制也在配套发展,支持“双碳”目标的实现。如今,减碳已成为全球性话题,对我国出口企业而言,也要提前谋划应对“碳关税”问题。

能源供给:能源替代,深度脱碳

  数据显示,化石能源燃烧是我国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88%左右,电力行业排放约占能源行业排放的41%。从能源供给侧看,大规模快速发展新能源,可为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提供重要支撑。

  在清洁能源发电方面,国家电投通过碳博会平台详尽展示了其在这方面的成果。截至4月底,国家电投光伏发电装机6652万千瓦,稳居全球第一;水电装机2463万千瓦,居全球前十;风电装机4833万千瓦,位居全球第二;核电装机亦达到921万千瓦。

  在输电方面,创造12项世界第一的“张北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亮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展厅,据工作人员介绍,该工程每年可向北京输送140亿千瓦时的绿色电能,节约燃煤49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80万吨,将北京全年用电的1/10转为“绿电”。目前,国家电网已建成特高压工程33项,并网发电装机容量20亿千瓦。

  在硬件支撑方面,上海电气展示了其在风、光、储、氢四大新能源领域的最新产品:16+兆瓦全海域大容量风机、20吉瓦异质结光伏整线装备、500千瓦/3000千瓦时模块化液流电池以及2000标方每小时碱性电解槽。其中,16+兆瓦全海域大容量风机是目前全球已中标最大单机容量、最大风轮直径海上风电机组。

  对于能源转型过程中传统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的关系,在同期举办的科学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谈道:“要把能源结构平稳安全地从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会提高到80%以上。”他表示,中国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并行不悖,“我们先立后破,也就是‘新房子’没有盖好不要动‘老房子’,能源转型是做加法,越转型越安全”。

  其实,看似高污染的火电,也在向清洁电力转型。统计显示,近三年来我国完成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和供热改造超4.8亿千瓦。

  碳博会期间,申能集团展示了其全球单机容量最大、能耗最低的火力发电项目——申能安徽平山电厂二期工程,该项目包含一台1350兆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额定工况供电煤耗仅251/千瓦时,是目前全球最节能的火电机组。

  除了降碳,“捕碳”也成为能源企业的重点探索方向之一。

  国家电投展示了长兴岛电厂的二氧化碳捕集项目,此电厂安装了国内首套10万吨级燃气低浓度二氧化碳捕集装置,将捕集的二氧化碳加压后通过管道直接输送给岛上的海洋装备制造企业,用于焊接保护。如此,电厂发电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变废为宝”。

  科学论坛上,多位顶尖科学家分享了他们在能源科技领域的前沿探索。

  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的研究团队可以在没有二氧化碳排放的基础上更绿色高效地利用包括煤炭在内的传统化石能源;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教授赵一新介绍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技术……

用能终端: 节能降碳,提升电气化水平

  不同口径下的统计数据显示,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占我国碳排放的10%~13%,其中80%的碳排放来自道路交通。

  特种清洁能源电动车是此次碳博会不小的吸睛点。福建榕工环保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展示的太阳能锂电扫路机以“颜值高、造型萌”吸睛,其所装载的70千瓦时超大容量磷酸铁锂电池组以及光伏板补电系统,充一次电最长工作时间可达13小时。      

  据了解,本届碳博会共有8家新能源环卫车辆生产企业携带新型新能源环卫作业装备参展,展品不仅包含纯电动洗扫车、纯电动冲洗车和纯电动压缩式垃圾车等纯电动系列环卫车,还包含氢燃料扫路车和太阳能锂电扫路机,为环卫行业的整体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龙头企业之一,特斯拉也高调亮相,除了电动汽车,其还展示了4月落户上海的储能超级工厂项目所生产的产品——商用储能电池Megapack的模型。据称每台Megapack机组可以存储超过3兆瓦时的能量,可满足3600户家庭一小时的用电需求。

  交通领域的电气化提升,不仅仅体现在地面交通,水上交通的创新同样亮眼。

  中国船舶集团的展区展示了国内首艘500千瓦氢燃料电池动力工作船——“三峡氢舟1号”的模型。“三峡氢舟1号”主要用于三峡库区及两坝间交通、巡查、应急等,它采用氢燃料电池和锂电池动力系统,其中氢燃料电池额定输出功率500千瓦,最高航速可达到28千米/小时,续航里程最高可达200千米。

  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发布的《奔向长青——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高管洞察》报告指出,中国企业减碳整体呈现三大趋势。第一,企业减碳意识大幅提升,2022年制定明确碳中和目标的受访企业比2021年提升15%;第二,企业减碳动力正由外压转向内生,2021年高达90%的受访企业表示减碳受政策和监管的外部压力驱动,202266%的受访企业表示减碳来自内生动力;第三,可持续的不仅是成本更是投资,66%的受访企业认为,减碳可以提高产品溢价。

  在碳博会现场,诸多企业亮出其在节能降碳方面的“花活”。

  在网宿科技的展台上,一台台浸在液体里的服务器吸引了很多参观者驻足。据介绍,这使用的是网宿科技旗下子公司绿色云图自研的浸没式液冷技术,此技术可将服务器散热能耗降低90%~95%IT设备能耗降低10%~20%,是数据中心节能降碳利器。

  企业节能降碳还体现在数字化方面,各家公司的智慧碳管理平台也纷纷亮相。比如美的楼宇科技发布了iBUILDING虚拟电厂运营管理平台、iBUILDING产品碳足迹管理平台两大绿色低碳解决方案。

市场机制:有鼓励,亦有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指出,世界的能源转型,将由政策主导—技术驱动—市场支持三元融合模式来实现“碳市场、电力市场、绿色金融市场,这些市场应在能源转型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真金白银的资金投入是市场支持的体现之一。

  就国内市场而言,我国已形成以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多种绿色金融工具蓬勃发展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超过25万亿元人民币,绿色债券余额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均居世界前列。

  中国太保总裁傅帆介绍,中国太保成立了新能源车SBU,打造了与新能源车企的全新合作模式,并在碳资产价值评估和交易风险、碳积分等领域进行了较多探索,在环境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加快低碳经济转型等方面推出超过120款保险产品,绿色投资超过1500亿元。  

  本次碳博会期间,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和东方证券联合编制的新华碳科技指数发布,该指数以“科技创新”为主线,串联碳中和产业链上中下游,重点关注“过程降碳”及“末端治理”,引导中长期资本精准流入绿色低碳优质企业。

  如果说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是“鼓励式”降碳,那么碳配额机制则是企业不得不面临的市场约束。

  我国碳市场目前仅纳入发电企业,市场整体还在平稳有序推进。但对于出海企业而言,其即将面临碳关税问题。碳关税同样也是碳博会各大论坛热议的话题之一。

  今年5月,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法案正式生效,这是全球首个以“碳关税”为主要议题的法案。CBAM是欧盟针对部分进口商品的碳排放量所征收的税费,目前覆盖钢铁、水泥、铝、化肥、电力和氢六个行业,法案的生效意味着未来中国出口欧盟的企业会面临欧盟客户在减碳生产、合规数据提供等方面提出的多种要求。

  对此,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邹娟认为,目前这个法案有明确的范围,之后这个范围可能会越来越大,从原材料到产业链下游到产成品。对产业来说,要更加精细地计算需要承担的税额,且不同国家碳价存在差异,之后会有细则和机制出台,建议企业密切关注。

  一些企业已经在准备。中远公司展台上,展示了其自主研发的航运数据平台“船视宝”“低碳宝”,帮助企业优化旗下船队的碳排放管理,助力企业船舶低碳合规。

  值得一提的是,展会期间,通过专业机构利用智能物联、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一站式完成碳排查、碳减排追踪、碳信用交易和抵消,依据《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智能生成碳中和报告,最终由权威机构核查并认证,此次碳博会实现零碳办展。

  共赴这场碳中和之约的企业,在这次碳博会之后,仍在探索、续写充满希望和生机的减碳故事。 张琴琴

责任编辑:杨娜

校对:高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