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能观察

专访丨董晓宇:新能源产业应如何面对国际风险与挑战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3-09-27 10:27

新能源产业应如何面对国际风险与挑战

——访中关村发展集团资深专家、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政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董晓宇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王睿佳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绿色低碳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全球新能源赛道持续火爆。与此同时,供应链日趋成熟、技术准入门槛下降,使得新能源产业全球化竞争加剧。中能传媒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关村发展集团资深专家、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政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董晓宇。

  中能传媒:在复杂的国际能源形势下,我国新能源产业面临哪些外部风险与挑战?

  董晓宇:近年来,我国新能源产业所取得的成就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注意。从早些年的“脱钩”到近年来频繁提出的“去风险”、寻求所谓“多元化”。一些西方国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推行单边强制措施,破坏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政治互信,阻碍按照比较优势平等地发展新能源,在资源供应端大打“结盟”和“去市场化”牌,用碳关税、碳壁垒阻碍中国产品出口,无非都是利用各种手段遏制中国新能源全面走向世界,进而削弱中国新能源领域安全稳定健康发展的能力。这些情况加剧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风险和挑战。

  一是控制核心技术和封锁重要装备进入我国的风险。我国新能源产业经过多年发展与积累,在工程科技领域具备了相对技术优势,部分已达到或接近世界领先水平;但在高端新能源材料领域,我国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卡脖子”技术和装备问题仍然是制约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软肋,尤其是在近年来正常的贸易往来和技术交流受到极大阻挠和封锁的情况下。

  二是上游资源端控制和垄断原料的风险。我国新能源产业是典型的“中国制造、世界市场”,在原料资源供给端,我国新能源产业家底薄弱、内供不足。西方国家拉拢拉美等一些资源富产国构建新的卡特尔(一种垄断组织形式),以控制我国对锂等矿物质的获取,制造越来越多的供应链障碍。

  三是遭受国际市场排挤的脆弱性风险。我国新能源产业在海外市场的高占有率表面看是好事,但高度依赖国外市场又表现出很大的脆弱性,地缘政治、经济制裁、贸易规制等因素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容易导致国内企业在境外的无序和低价竞争,以及产能过剩等问题。

  四是新能源相关的标准、规则等制约性风险。我国新能源产品出口的国内行业标准未完全与国际标准接轨,而西方国家掌握着标准和认证的话语权,往往要求中国企业按照他们设定的标准、认证规则来执行,增加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限制性风险。新能源企业“走出去”还涉及所在国的政府许可,包括投资许可、环境许可、建设许可、并网许可、商业运营许可等诸多限制。

  中能传媒:接下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应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和措施?

  董晓宇:面对诸多挑战,我国应高度重视新能源领域国际竞争的安全性,需从提高产业战略定位、落实产业激励政策、加强产业协同、降低对外依存度、扩大高质量对外开放及提升技术自立自强等方面重点发力,加快提升我国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具体而言,可从几个方面做好积极应对:

  一是统筹新能源发展和安全,提升产业链战略定位。应进一步将新能源产业链确定为战略性全局性重点产业链,放到更加优先发展的地位。总结经验、找准问题症结,把政策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强化对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风险监测预警,对出现的苗头性问题分析研判,及时处置潜在风险。

  二是加快全球资源配置和产能布局,降低对外依存度。我国新能源企业要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带来的不利影响,构建国内资源配置和国际资源配置“双轮驱动”的格局。一方面要通过循环使用资源、可持续产品和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途径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同时尽量寻求可替代资源;另一方面要持续深化国际合作。当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诸如中国—中东欧能源项目对话与合作中心、中国—阿盟清洁能源培训中心及中俄、中巴等多边及双边能源合作机制,要继续落实好交流合作机制的作用,保障重大新能源合作项目的落地实施。在新能源领域要与有意愿的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大型跨国企业、国际金融机构等开展深度的三方合作、多边合作,将中国优势产能与国际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在新能源行业国际产能合作中的示范引领效应,助力我国新能源装备、技术、服务和配套工业等全产业链“走出去”。

  三是各级政府及金融组织要加大对新能源企业在金融方面的支持力度。深化人民币在新能源领域的国际化程度,出台更加直接的金融支持措施,加强金融机构对新能源企业海外业务的扶持力度,开发创新绿色融资工具,将绿色金融政策普惠到海外新能源项目,降低新能源项目的融资成本,推广与新能源投融资相关的资源准则和经验,促进绿色金融领域的能力建设。新能源企业要用好金融方面的支持政策,实现稳定盈利和可持续发展,根据行业发展演变及时有效地作出市场反应,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新形象。

  四是加强国企、民企产业链协同,夯实产业发展根基。央企及地方国企是我国新能源基建领域的“国家队”“主力军”,而在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又以民企见长,国企、民企在产业链上的协同合作具有极大的潜力。在共同开辟新能源产业海外市场方面,在加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高效协同、优势互补,布局产能合作网络。

  五是深化与各国在新能源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方面的合作,加强新能源领域技术创新和先进技术成果共享。现阶段部分国家在新能源领域设置各种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壁垒政策,影响了全球新能源行业在规划、标准、规则等方面的接轨和统一。在我国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支持下,新能源企业要致力于构建更加连贯透明、拥有标准化制度架构、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影响力、能够推动国际通行规则和规范的全球能源治理体制,为全球实现能源转型贡献中国力量。

  责任编辑:高慧君

  校对: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