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能观察

论坛丨构建我国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思考

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4-03-20 14:23

李立理 付毕安 李树军 刘雨薇

  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对于巩固和扩大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扩大社会有效投资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国家政策要求和产业趋势研判,建议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尽早实现社区充电“电力到位”、公共充电“优质提速”和车网互动“商用导入”,为充电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意义

  有助于解决用户充电痛点,增强新能源汽车消费信心。私人纯电动汽车是我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细分市场,2022年市场占比达到53%。2023年上半年,我国私人纯电动汽车消费规模同比增速仅有12.9%,比上年同期下滑90个百分点。根据有关市场调研结果,在私人用户放弃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诸多原因中,“充电不便利”被排在首位。

  有助于加速充电技术升级,扩大新能源汽车竞争优势。当前,全球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体系向大功率快充化和车网双向互动化升级的趋势日渐明朗,将对下一阶段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有利于扩大有效基建投资,为经济发展增动能。未来10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和配套电网基建投资需求将稳步增长。借鉴10年前我国启动“宽带中国”带动数万亿元宽带网络基础设施投资、支撑信息通信产业做大做强的成功经验,10年后,同样应从国家战略高度,启动万亿级充电基础设施和配套电网投资,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大做强。据预测,2030年前,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以及配套电网总投资需求将达到1.5万亿元,可拉动新能源汽车消费达到24万亿元。

打好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三大战役”

  (一)社区充电“电力到位”攻坚战 

  加大存量社区“电力到位”建设,力争3~5年完成全覆盖。开展存量社区固定车位的“电力到位”整体改造,实现“一次改造、全面覆盖”,按照“一位一表”原则超前预留电表位及接线条件,将用户私人充电桩接电的走线距离缩短至20米以内,规范表后接线施工要求,从根本上解决用户接电距离远、接电成本高和安全隐患大等问题。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30%的重点城市应力争在2025年前完成所有社区全面覆盖,其他城市应力争在2027年前完成全面覆盖。

  提高新建社区“电力到位”标准,满足用户直接装表接电需求。各地当前执行的社区固定车位电力接入标准大多仅要求10%~30%的车位具备直接接电条件,大部分车位仅预留桥架等通道,配电柜、电缆、电表箱等设施并未配建到位,尚不能满足用户直接装表接电需求。应加快修订各地相关住宅配建标准,要求电力设施延伸至全部固定车位,同时在规划、设计和验收等环节加强监督管理。

  推动社区电力、通信、消防协同改造,构建智能、安全的社区充电体系。结合“电力到位”标准制修订,应同步明确社区固定车位充电桩的配套通信和消防设施升级改造标准,推动电力、通信和消防设施的同步改造、同步验收,在保障消费者充上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社区充电的智能化水平,保障消防安全。

  (二)公共充电“优质提速”攻坚战

  推动高速扩容和农村扩点,解决消费者反映突出的痛点问题。针对节假日高速公路充电排长队问题,科学制定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规划建设标准。建立年度规划动态滚动调整机制,合理预留未来需求增长裕度,力争2025年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服务能力相比2022年提升3倍以上。针对农村公共充电设施覆盖不足问题,应建立公共充电覆盖评估机制,确保各乡镇公共充电站和加油站数量比不低于1:1,合理提高充电场站服务能力标准,确保能加上油的地方就能充上电。

  加强行业监督,优化营商环境,实现公共充电的品质效率双提升。借鉴公共停车场、加油站等公共服务设施行业的监管机制,明确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的服务质量标准,探索引入公共充电设施的经营备案与年度考核机制,建立僵尸桩和服务质量不达标场站的退出机制。依托政府监管平台,建立地方公共充电设施利用率监测预警和分区分级管理机制,对于公共设施利用率严重偏低的区域,探索采取暂缓新项目备案等措施合理调控供给总量,引导社会资本更多聚焦供给不足区域,从源头解决市场无序竞争、充电运营商经营困难等问题,构建良好的充电服务营商环境。

  超前建设大功率超充骨干网络,实现公共快充速度翻两番。以促进产业技术升级为目标,重点规划面向轻型车的公共大功率超充骨干网络,力争2025年前在全国范围实现公共超充站与加油站比值不低于1:1,单桩最大充电功率提升2~3倍以上,避免超充车辆上市后出现“快车慢桩”问题,让消费者切实体验超充技术带来的便利性。密切跟踪国际上重型卡车的兆瓦级快充技术进展,加快制定我国兆瓦级快充接口标准,力争在2025年前完成京津冀鲁、长三角和珠三角等重点货运走廊的纯电动重卡兆瓦级快充示范。

  (三)车网互动“体系升级”攻坚战

  明确国家车网互动顶层设计,更好引导和凝聚产业各方共识。密切跟踪国际车网互动相关进展,参考欧美部分先行地区的规划目标,依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先发优势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制定我国车网互动顶层设计政策文件,明确实施路径和关键里程碑节点,力争在2026年左右初步实现车网互动的商业导入,确保我国成为全球首批实现车网互动规模化商业应用的国家之一。

  建立技术标准协同推进机制,夯实车网互动规模化商业应用基础。密切跟踪国际车网互动标准体系进展,构建横跨汽车、能源等行业的车网互动标准协同推进机制,依托能源行业和汽车行业相关标委会组建车网互动联合工作组,明确车网互动技术标准化推进路线图,打造国家级车网互动试验检测平台,力争2025年底前初步建成我国车网互动标准体系。推动完善车网互动标准测试认证体系,将车网互动核心功能纳入车辆公告准入和用电报装申请等重点环节,确保技术标准得到有效执行。加强与ISO、IEC等国际标准化机构合作,提升我国车网互动标准的国际话语权。

  建设一批车网互动试点城市,完善配套市场机制与行业监管体系。力争在2025年前在京津冀鲁、长三角和珠三角等新能源汽车发展较快地区建成一批车网互动先行试点城市,率先实现车网互动商业化示范运行,有效验证和展示车网互动的综合价值,形成可复制推广的落地实施方案与协同推进机制。依托试点示范,完善车网互动分时电价和双向充放电上网电价机制,积极推动车桩资源通过聚合方式参与电力市场,完善配套交易规则和市场机制,制定并网、计量以及聚合交易等方面的监管措施,支持其与独立储能享有同等的市场地位。(作者李立理、李树军、刘雨薇,单位为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作者付毕安,单位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

  责任编辑: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