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能观察

观察丨能源保供的硬“核”作用

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4-08-19 11:02

能源保供的硬“核”作用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曲艺

  日前,《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发布。《意见》指出,要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和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快西北风电光伏、西南水电、海上风电、沿海核电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近年来,我国核电装机规模持续扩大,逐步引领全球核能发展。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全年新增商运核电机组2台,累计数量达到55台,额定装机容量达5703万千瓦,仅次于美国、法国,位列全球第三;全年新开工核电机组5台,核电工程建设投资完成额达949亿元,创近五年最高水平。随着2024年5月中广核广西防城港核电站4号机组投产发电,目前中国在运核电机组增至56台,额定装机容量达5822万千瓦。

  在建核电工程稳步推进

  “1公斤铀-235裂变能相当于2700吨标准煤的热值,所以它是实现‘双碳’目标,特别是基荷能源必选之材。”在第二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核能创新、低碳未来”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核动力院国防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于崇俊表示。

  核电能量密度高、输出稳定,是理想的基荷能源,对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核电发展所需铀资源量充足,核燃料加工能力充分,因此核电可成为保障稳定能源供应的重要一环。

  在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中,核能以“稳”见长。

  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与法国电力集团共同编写的《核能支持低碳发展前瞻性研究》指出,核能发电基本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也不受周期性、区域性或季节性的影响。现实中,核电普遍带基荷运行,近5年中国的核电利用小时数已超过7000小时/年,单台机组的平均能力因子为91.7%,远高于其他类型电源。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我国在建核电机组数量和装机容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截至2023年底,在建核电机组26台,总装机容量3030万千瓦,位居全球第一。

  核电发电量及环境效益方面,《报告》披露,2023年我国核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7661小时,核电发电量达4334亿千瓦时,位居全球第二,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4.86%,年度等效减排二氧化碳约3.4亿吨。福建、辽宁、海南省核电发电量占比均超20%,分别为27.3%、23.4%、22.7%。

  同时,我国核电安全运行持续保持国际先进水平。2023年,我国有33台机组在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的综合指数中达到满分,该指数反映了核电机组在发电能力、安全性能等方面的综合水平,我国核电机组的满分比例高于美国、俄罗斯等主要核电国家。

  此外,《报告》还显示,随着我国核电工程建造技术自主化水平稳步提高,我国具备了从筹备到施工、调试到商运多种堆型、多台机组同时建设的核电工程全生命周期建造能力。

  记者注意到,除了供电,在更多领域核能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山东海阳核电、辽宁红沿河核电、浙江秦山核电等已率先开展核能供暖。6月19日,我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和气一号”项目在江苏田湾核电基地正式建成投产。

  核能科技创新进展显著

  7月12日,作为国家原子能机构“十四五”核工业发展规划项目,我国规模最大的天然铀产能项目——“国铀一号”示范工程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开工建设。

  天然铀是核工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和能源矿产。天然铀的供应链安全,对核工业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将视角放大,不止天然铀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核工业强基固本,核燃料、核环保、核技术应用等各相关产业加快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战略转折和系统性的重大跨越。

  在核能产业链、供应链能力提升方面,2023年全年新增资源量大幅提高,南北两大铀纯化转化基地稳定运行,铀浓缩生产线扩建有序推进,核燃料元件加工能力满足需求,CF3自主品牌核燃料组件应用得到持续推进。

  尤其在科技自立自强方面,我国已成功打造出“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等国产化核电品牌;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玲龙一号”反应堆厂房主体结构已全部施工完成,预计2026年建成投产;新一代“人造太阳”等重大成果持续涌现。

  以“华龙一号”为例。

  2021年1月30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这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成为真正掌握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

  核电站是高度复杂的能源系统。仅“华龙一号”首堆就涉及70多个专业领域,工程设计图纸在20万张以上。在“华龙一号”研发设计过程中,中核集团贯通起从应用基础研究、反应堆、先进核燃料、安全系统设计到装备研制的创新链条,建立起完整的自主技术体系和知识产权体系。参与“华龙一号”设备供货的厂家几乎延伸到我国装备制造的各个领域,推动了核电装备产业链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所有核心设备均已实现国产化,国产化率达88%,完全具备批量化建设能力。

  在安全性指标方面,“华龙一号”设计了双层安全壳,安全壳的用料和结构都是现有核电技术里的最高级别,可以抵御大型飞机的撞击。此外,“华龙一号”还可以抵御17级台风、9度地震烈度的冲击。

  “目前国外共有在运‘华龙一号’机组5台,国内核准及在建的机组共21台。”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表示,“华龙一号”已步入批量化建设阶段,是支撑中国核电发展规划,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力机型。“华龙一号”将继续提升经济性与市场竞争力,着力在机组电功率、总体布置、工期与施工方案等方面持续优化。未来的华龙后续机型,将实现压水堆技术从并跑到领跑的转变,将在创新工艺、创新设备与先进材料、耐事故先进燃料技术等方面继续提升。

  推动核能“三步走”战略实施

  不容忽视的是,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核能目前仅占中国总发电量的4.7%,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如何挖潜?

  “热堆—快堆—聚变堆”核能“三步走”战略,是我国在1983年核能发展技术政策论证会上首次提出的核能发展总战略,其核心内容是解决我国核能可持续发展、核燃料长期安全有效供应的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表示,应继续坚持核能发展“三步走”战略,持续发展好热堆的同时,将快堆核能发展提上快车道,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加强可控核聚变技术研发和工程示范。

  “从保障核能资源、产业链安全到保障核能安全、绿色发展,再到实现我国核能自主发展、占领科技制高点,我国一体化快堆核能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一环。”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国安表示,建议实施一体化快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速推动科技攻关和技术能力提升,打造支撑中长期裂变核能大规模发展、接续“华龙一号”系列大型先进压水堆发展的新一代核能主打产品,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

  核能“三步走”战略实施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坚持核能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令人振奋。我国建成了“中国环流器一号”“中国环流器二号”“中国环流三号”“东方超环”等多个核聚变研究装置。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成功实现大于1.5兆安等离子体电流运行……不胜枚举。

  中国核学会理事长、党委书记王寿君表示,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要加快推进核能“三步走”战略更好地实施,以“三步走”战略推进核能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全面建设核工业强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核”力量。

  “中核集团将与各方携手推动核能‘三步走’战略加快实施。”中核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余剑锋表示,一是大力推动热堆发展,推动“华龙一号”技术优化和规模化发展,推动高温气冷堆商业化推广和多用途应用,推动小堆全球推广。二是加快推动快堆发展,发展百万千瓦商用快堆,重点推进一体化快堆研发,力争在2035年前实现一体化快堆工程示范,大型后处理厂建成投产,具备商业化应用条件。三是积极推动聚变研发,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国聚变平台企业,开展氘氚试验,积极布局聚变未来产业,早日建成聚变先导实验堆和商用示范电站。

责任编辑:余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