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科技装备

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四次战略转型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4-07-31 14:32

魏正加

  近期工作安排叫“计划”,远期的叫“规划”,比规划远的叫“战略”。战略的正确与否,决定了一个企业能不能发展壮大。1990年从上海协成电器成套厂开始,协鑫人心怀“国之大者”,合着时代发展的节拍,聚焦能源行业,相继进行四次战略转型,加快了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的发展壮大,2018年成为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单位,推动了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1996年第一次战略转型:改革探路,热电联产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经济驶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然而,电力一直供不应求,始终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在体制内外一直从事制造业的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共山,多么想为国家办电尽一点力。在上海协成电器成套厂生产经营过程中,朱共山经常与发电企业打交道,了解到电力紧张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办电资金的不足。相对于办一个电厂而言,处于初创期的民营企业,一般都心有余而力不足。1996年,国务院组建了国家电力公司,与国家电力部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时时刻刻都想着为国家、为民族担起更大责任的朱共山,从逐步推进的国家电力体制改革中敏锐洞察到了新的创业契机,义无反顾地“摸着石头过河”,试水热电联产。

  资金不足,朱共山只身前往香港寻找合作伙伴。面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汹涌势头,国际资本目光如炬,洞悉到醒来的东方雄狮未来不可限量。经过多次联系洽谈,澳大利亚置富国际(集团)公司与朱共山一拍即合。1996年11月18日,太仓协鑫置富热电有限公司在江苏太仓奠基。

  然而,就像许多创业者必将面对暴风骤雨一样,历史注定要让协鑫人接受一次惊涛骇浪的颠簸。正当创业者们怀揣理想与使命砥砺奋进之时,1997年6月,出人意料地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置富公司原本落实好的后期资金投资计划没能继续,建设中的项目陷入困境,项目建设进度受到严重阻滞。开弓哪有回头箭?创业者虽备受煎熬,但意志坚定。朱共山继续到香港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工程建设在艰难中推进。香港招商再见成效,1997年8月27日,因新中港公司成为新的投资方,企业更名为太仓新中港协鑫热电有限公司。然而,正应了“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古语,在亚洲金融风暴巨大的惯性作用下,新中港公司后续资金也出现了问题,投资无法全额注入。朱共山只得再去香港,很庆幸又有新海康公司愿意投资,1999年1月15日,企业更名为太仓新海康协鑫热电有限公司。

  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公司连续几个月发不出工资,还倡议大家响应号召,将家里的积蓄借给公司,积极向亲朋好友借款,想方设法帮公司渡难关。当时的作业环境非常艰苦,创业者们在尘土飞扬的露天工地干活,上厕所排队,从马桶水箱里舀水刷牙。高管们坐公交车上下班,简易房中昼夜加班,睡简陋的木板床,清汤挂面加点榨菜就是早餐,中午晚上就着青菜嚼米饭。

  1998年12月8日,协鑫历史上首台发电机组(装机1.5万千瓦)并网投产;1999年2月7日,装机1.5万千瓦的2号机组又迅速并网。协鑫第一次战略转型迈出了华丽的一步,由乙方变为甲方,从发电企业供应商变为电力生产商。

  包括2003年5月26日装机1.8万千瓦的3号机组并网,新海康还在“小热电”之列,相对于全国不断增长的电力市场属杯水车薪。如何在电力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协鑫人选择了办大型环保火电之路。2001年8月,太仓港环保发电有限公司筹建处挂牌,建设2台13.5万千瓦机组。在2002年6月8日首台机组开工不久,曾经的“缺电”愈演愈烈升级为“电荒”,协鑫人迅速调整规划,要建设4台30万千瓦机组、2台60万千瓦机组。早一天并网发电,就能早一天为缓解华东电荒做一份贡献,协鑫人统筹2万名建设者真抓实干、稳中求快:2003年5月22日第1台13.5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到2004年12月31日,2台13.5万千瓦、4台30万千瓦机组全部建成并网,创造了中国电力建设史上一年投运4台30万千瓦机组的奇迹。“一年四投”成就了“协鑫速度”。

  协鑫的第一次战略转型取得成功。

2006年第二次战略转型:自主创新,破解瓶颈

  第一次战略转型的成功,拉开了协鑫人投身电力事业的大幕,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电能;第二次战略转型,则改变了世界太阳能发电产业的格局,使绿色的太阳能发电走入寻常百姓家。

  世人都知道太阳能发电利国利民,但直到2006年我国还没有完全攻克技术难关。外国技术巨头“卡脖子”的结果就是垄断市场,硅料价格最高时近500美元一公斤。朱共山了解这一行情后,急国家所急,冒着巨大风险决策上一条国内最大的年产1500吨硅料生产线。2006年3月,江苏中能光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能”)在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成立。

  为国争光,责任上肩,唯有背水一战,协鑫使出了建设太仓港环保火电“一年四投”的看家本领。

  当时,核心技术被国际巨头所掌控,人才严重匮乏。为了打通技术瓶颈,协鑫努力寻求国际硅料装备企业的支持和帮助,在全球延揽各方面的人才。经过努力,在硅料生产线建设的每一道主要工序,都有世界知名的设备厂家长期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撑,精馏设备是从日本引进的,还原炉是从德国引进的,尾气分离装置是从美国引进的,协鑫进口的全是最新一代设备。

  单纯依靠引进设备当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中能成立之初就高起点地选定了世界主流的新一代制造工艺。汇聚在中能的各路专家不断集成创新,所有员工在临时搭建的板房办公,大家没有节假日,不分白天黑夜,不懈怠、不推诿,尽职尽责地抓工程进度,目的只有一个:一定要把集团第一家光伏企业做起来。朱共山和一些老专家带着一群年轻的技术人员,夜以继日,扎根现场,观察生产情况,详细记录数据。他们拿出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从元素平衡、物料平衡、产品收率等方面多管齐下,大家齐心协力,想出了不少金点子。事实也证明了方法总比困难多,经过技术改造和对装置的精雕细琢,共有4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投入应用。尤其是自主研发的副产物回收核心工艺——“氯氢化技术”。这项技术能将系统中产生的四氯化硅等大量副产物,全部直接转化成原料三氯氢硅回到系统循环使用,彻底消除了生产硅料副产物难以处理的世界性难题,实现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CL法集成创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冷氢化技术的企业。用传统工艺生产硅料,三氯氢硅还原过程所消耗的电能约占整体电耗的70%,因此还原炉的余热利用对于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而中能硅业科研团队,经过多次试验,利用冷却循环水将还原炉的余热用于精馏工序,有效地降低了单位产品能耗,附加值增长了25倍以上。2006年9月12日工动打桩,同年12月30日精馏塔封顶,2007年9月19日,第一炉12对棒多晶硅产品成功出炉。同时期国际上建设这样规模的硅料厂,在技术成熟的情况至少需要2年时间。中能人,充分演绎了“协鑫速度”。2008年4月30日,企业更名为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09年,中能被科学技术部评定为“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2016年12月,发明专利《GCL法多晶硅生产方法》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

  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中能人对工艺技术路线深化组合,集成再造,攻坚完善,使设备逐步实现了国产化。从第二期工程开始,中能硅业的部分设备已经实现国产化,以尾气分离装置为例,除了压缩机仍然需要进口之外,其他部件全部是由国内厂家生产的;到第三期工程,设备国产化率已经达到80%。第三期工程的产能是第一期的10倍,但其总投资却不到第一期工程的7倍,也就是说,通过设备国产化,中能硅业的建设费用节省了约30%。

  从一期到四期,随着中能的技改扩能,年产能从1500吨的小试牛刀,到6.5万吨的傲视全球,中能仅仅用了五年时间,就赶超美、德等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硅料研发与制造水平,扭转了中国太阳能发电产业“三头在外”(原料在外、市场在外、设备在外)的被动局面,我国硅料价格逐步下降,到2017年每公斤的价格只有50多元,整个太阳能发电产业链价格日益亲民,为国家2018年5月31日太阳能发电补贴退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使中国的太阳能发电产品迅速占领世界市场。

第三次战略转型:能源变革,勇挑重担

  2012年,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协鑫人以又一次战略转型与时代共舞。紧跟“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第三次战略转型步伐日益加快。

  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石油、天然气这种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在我国是很缺乏的时,围绕能源转型不转行的协鑫,走向境外开拓石油天然气市场。2012年11月7日,保利协鑫天然气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于香港成立;2012年11月9日,江苏协鑫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成立;2013年11月16日,保利协鑫天然气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与埃塞俄比亚矿业部签署石油产品分成协议。协鑫的第三次战略转型开始了。

  2013年1月29日,成立协鑫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2014年5月9日,协鑫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这个公司主要从事光伏电站开发、建设和运营,装机容量最高时接近8吉瓦,位居全国第二。

  2014年,协鑫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合作,承接国家重大科技“02专项”。2015年12月11日,成立江苏鑫华半导体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国内首条年产能为5000吨电子级多晶硅生产线,2020年3月更名为江苏鑫华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连同2017年6月6日成立的徐州鑫晶半导体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经国家发改委、工信部核准且国内少数几家在集成电路专用电子级多晶硅、12英寸大硅片、大晶圆领域具备相关“中国芯”材料进口替代技术及生产能力的创新型企业。2017年11月,正式发布电子级多晶硅产品,纯度迅速达到“13个9”,突破海外技术封锁,填补国内半导体级原材料制造的空白。

  2015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一印发,协鑫就找到了“把绿色能源带进生活”的末端路径,迅速组建相关企业,跑步开拓电网业务。2015年12月30日,注册了协鑫第一家售电公司——江苏协鑫售电有限公司,2017年9月,成为第一批售电准入单位。2015年12月10日,收购了苏州智电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进军需求侧管理、能源大数据业务领域。建立的工业企业需求侧综合能源大数据管理云平台,将能源消费数据、智能设备数据、客户信息相结合,充分挖掘客户行为特征和使用规律,帮助企业提升用能效率。积极参与国家首批“互联网+”智慧能源、多能互补、新能源微电网等多项试点示范工程的开发建设,2018年10月20日发布“鑫能云综合能源服务体系”。

  2015年11月,积极参与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的首届国际能源变革论坛。参加论坛的联合国副秘书长沙姆沙德阿黑塔尔博士专程到协鑫能源中心参观。为了迎接第二届论坛嘉宾,2016年在协鑫能源中心建成4300平方米的未来能源馆。作为国内唯一全面解析和展示未来能源的专题类展馆,被论坛主办方确定为永久会址之一,2018年被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认定为“全国电力科普教育基地”。

  2016年,抓住储能这个当代能源综合利用的风口,围绕用户需求倾力打造的“嫦娥”系列储能项目,获2017年度中国分布式能源杰出创新奖,2018年度中国储能产业最佳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供应商和2018年度最佳运营项目奖等荣耀。

  2016年底,并购厦门惟华光能有限公司,在苏州成立苏州协鑫纳米科技有限公司;2017年10月,协鑫纳米投资7000万元,在苏州建成业界先进的10兆瓦级钙钛矿光伏组件中试生产线,2019年初10兆瓦中试线生产工艺开发基本完成;2019年底,成立昆山协鑫光电材料有限公司,开始筹建100兆瓦量产生产线。

  与前两次线型的单一转型不同,协鑫的第三次战略转型是多元的、放射状的。

第四次战略转型: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开启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国家朝着“双碳”目标努力前行。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协鑫聚焦“双碳”及时启动了第四次战略转型。具体时间是11月8日,那一天,朱共山提出了“科技协鑫、数字协鑫、绿色协鑫”新战略。

  2021年3月31日,协鑫移动能源战略在北京发布;2021年7月29日,协鑫氢能战略在北京发布;2021年11月10日,全球首个2万吨颗粒硅(FBR)模块化项目装置在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全面投产,协鑫成为全球独家拥有万吨级以上颗粒硅模块化高端智造的企业,同时也获得了中、法两国颁发的全球首张碳足迹认证证书;2022年7月22日,世界上第一个年产10万吨颗粒硅基地,由协鑫在四川乐山建成;此后,协鑫在内蒙古又建设了两个10万吨级颗粒硅生产基地,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2023年8月27日,协鑫智算(苏州)中心在相城区成立;2023年8月28日,协鑫20吉瓦时储能系统智造基地在江苏张家港正式投产;2023年12月27日,协鑫光电全球首个吉瓦级大规格钙钛矿生产基地在江苏昆山奠基。

  至此,协鑫成了一家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以风光储氢氨醇等多种形式的新能源、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绿色低碳科技企业,正围绕硅材料、锂材料、碳材料和集成电路核心材料,致力于能源科技创新与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通过“固定能源+移动能源”协同并进,“电力+储能+算力”三位一体,源网荷储、充换售算检云多业态耦合,提供综合能源智慧服务,输出零碳场景应用方案,助推国家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责任编辑: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