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科技装备

国家能源集团乌海能源:清华大学来访见证百年矿井的智能化建设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4-08-07 09:47

清华大学博士团走进国家能源集团乌海能源

吕珺

  暑气炎炎,蝉声阵阵。8月2日,清华大学博士团乘着滚滚热浪走进国家能源集团乌海能源老石旦煤矿,开启一场沉浸式科技盛宴之旅。

  “智能综合监测系统涉及采、掘、机、运、通各生产系统,将矿井过去分散、孤立的监测监控、人员定位等系统全部融合集成,对瓦斯、有害气体等生产数据实现在线监测,打破了子系统间的数据孤岛,实现数据共享融合和各子系统之间的联动,构建大数据平台,让安全管控实现‘一网集成’。”

  老石旦煤矿生产指挥中心大屏幕上,井下采煤作业过程正在进行无延时直播,分别显示各作业点位的实时画面,调度人员坐在电脑前,时刻关注各项生产数据的变化。

  “不到现场,真的很难想象智能化矿山已经‘进化’到这个程度。”清华学子不由地发出这样的感叹,一时间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

  “智能一体化生产控制平台,涵盖生产系统、主运皮带系统、压风系统等各系统的远程集中控制,依托5G+技术,把工人从繁重、危险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固定岗位由121人减员至39人。井下采出的原煤从主井口开始,通过全封闭式的皮带走廊被输送到煤仓,再到装车外运,整个过程中,没有飞扬的煤尘,真正实现了‘采煤不见煤’。”

  随着讲解员的娓娓道来,博士团充分感受到,5G信号让从前“深不可测”的地下世界与地面沟通更加顺畅,利用5G带宽,借鉴地面全景导航,将全景视图应用到井下,实现了工作面全景实时漫游。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煤炭工业的深度融合,挖掘出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巨大潜能。以科技驱动取代人海战术,煤矿不仅做到了‘无人值守、少人巡检’,安全系数和生产效率也大幅提升。”

  “从会采煤到‘慧’采煤,煤矿智慧化建设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在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中一一展现出来。”

  清华学子们对煤矿科技创新水平发出阵阵惊叹,更从中看到了煤炭企业的创新与责任。

  近年来,以安全生产为基础,依托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建设基于实时生产信息系统的“一张图”,让煤矿安全管理实现了从粗放型到精细化的本质转变。

  走进由废弃入井行人天桥长廊改造而成,以“传承红色基因,推进绿色发展”为发展理念的矿史博物馆,50米的历史长廊里,7个不同的板块以图片展示、老物件陈列的方式,带着清华学子回顾了老石旦煤矿百年风雨辉煌史。

  “当了解到老工人支双喜先后被国家煤炭部授予‘劳动模范’称号,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先进工作者’,1969年赴北京出席‘全国群英会’后,被矿工们的精神风貌震撼到了,百年采矿史,蕴含着无数矿工的心血与希望。”清华学子不由发出感叹。

  “乌海市是中国书协命名的第7个‘中国书法城’,远近闻名。乌海书法文化起源于矿山,而老石旦煤矿先后走出了王宇虎、李贺年等多位书法名家,其中有多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他们用手中的笔墨,书写了一代代老石旦人扎根矿区,用双手开拓进取用勤劳铸就辉煌的历史画卷。”

  伴随讲解员的讲解,清华学子充分领略了矿工的文化认同和企业归属感,在这里,通过提升企业文化建设软实力,促进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乌海能源紧密围绕国家低碳工作要求,落实节能降碳责任,持续开展矿区生态修复、植树造林、甲烷综合利用、光伏发电等节能降碳项目。清华学子通过深入了解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为相关研究提供丰富的实践素材,进一步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和创新,促进知识的传播和转化,将清华大学在碳中和和品牌建设领域的先进理念、方法和技术分享给乌海能源,增强能源企业新形势下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

责任编辑:许艳